第267章 同行的嘲笑不值一提(二合一)-《1984:国宴,你就煮颗白菜?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孟安荷看着下方街道来来往往的行人和游客,笑道:“挺好,这位置建饭店,做好了就是百年老店,只要嘉州大佛还有人来拜,生意都不会差。”

    “你说还有个小瓦房,在哪?”

    “这边,就老宅后边的那破瓦房,我想把它推了修个小院。”周砚给她指道。

    孟安荷瞧了一会,点头道:“位置挺合适,把后院围墙砸了,东西搬运也挺方便的,人工能省不少钱。面积不算大,但修个小院是够了,你们人不多,够用。”

    “采光会不会受影响?”周砚问道。

    “就看前后左右以后修不修高楼了,修的话,肯定会有影响,所以设计的时候尽量把采光往自家房子借,这样哪怕以后两边和后边真修了高楼,问题也不会太大。”孟安荷左右瞧了瞧,指着左边靠东大街邻着那栋宅院道:“你要等到机会,把这房子也买了,这样两面采光都能有保证,以后不管其他方向怎么变都无所谓。”

    “行,回头我问问。”周砚点头。

    照这买法,早晚得买下半条东大街。

    孟安荷往楼梯走去:“那量尺吧,先把尺寸确定了,回去我才好做设计图,你要是有什么要求,一会也可以直接跟我说,我尽量满足你的需求去做设计,以后你们住着也更舒服。”

    “行。”周砚连忙跟上。

    量尺是细致活,周砚和林叔、老周同志三人拉着卷尺在两座老宅里里外外量了各种尺寸。

    孟安荷拿着笔记本,将各尺寸记录下来。

    不光是地基尺寸,还有各种她觉得能用得上的材料的尺寸。

    孟安荷指挥道:“量一下这块石头的长宽高,还有墙角那个缸,等会再把这两扇窗户的尺寸也量一下……”

    “孟姐,小院我想要三个卧室,一个书房,一个厨房,一个会客厅,厕所我想……”尺寸量的差不多了,周砚拿出他自己画的设计草图,开始跟孟安荷说他的设想和需求。

    孟安荷听完眉头微蹙:“你设想的厕所可能没那么好安排,嘉州现在的地下网管还没有大范围普及,你得先确定东大街已经通了下水道,才能按照你这个需求去设计。

    当然,你这个设计已经接近大城市的酒店套房布局,居住体验确实更好,我考虑一下如何在保证小院别致景观的前提下,让生活便携性也提高。”

    “好,听您安排,我也只是在纸上瞎画的。”周砚点头,他也清楚这个时代会有很多局限性,反正要求提了,最后能达成多少都行。

    孟安荷摇头,拿着周砚的设计图道:“这可不是瞎画,我觉得你还挺有设计天赋的,这套房布局就挺新颖的,直接在墙上定制衣柜,做出来应该会更简洁,不过如何防潮是需要考虑的。

    这动线的规划也和传统格局不同,看着有点别扭,但实际使用感受应该不错。比如这卧室用客厅隔开,对于隔音较差的房子来说,就挺实用,互不影响。”

    周砚抿嘴不敢笑,生活嘛,总得有点隐私性。

    这年代的砖墙有个屁的隔音效果啊!

    以后要是娶了媳妇,挨在一起确实没那么方便。

    提前做规划,住起来才有体验感嘛。

    再说了,老周同志和赵嬢嬢也才四十出头,同样需要隐私空间。

    “书房就建在这个位置,围墙修在这,房子往里退一点,这样窗外能置一个小景,房间布局也得改一下,条件有限,没法做标准的坐北朝南……”孟安荷手里的圆珠笔刷刷画着,不多时,一副小院的立体草图就跃然于纸上。

    没错,是立体图,甚至连小院的布置都做好规划了,用的就是现在这个大院子的一些材料,周砚能从图上找到一些特别明显的材料。

    她用院子里现有的材料,重新拼了一个小院。

    “这小院的布局好棒,小而美。”夏瑶在旁边看着,也是不由惊叹道。

    “具体布局等施工的时候还要做微调整,不过整体格局不会差太多,反正这老宅里的东西,能用的我尽量给你用上,把材料钱给省了。现在最不值钱的就是人工,经验丰富的老工匠,一天也就一块多的工费,但一根优质的横梁可就得几十上百。”孟安荷说道,“这不是施工图,只是为了让你们能直观的看懂,具体的图纸,等我回去再慢慢画,一两天是出不来的。”

    “好,都听您的。”周砚连连点头。

    小院的方案讨论好,孟安荷又开始跟周砚聊饭店的布局和规划。

    从后厨规划,到厅堂动线,再到饭店大门朝向,二楼楼梯位置,二楼包间布局……

    孟安荷考虑的面面俱到,听周砚的需求,并犀利的给出自己的建议。

    “五米,你这是按高规格的大堂来建,这样建设成本会有所增加,装修成本也会大幅提高,你必须要搭配一些价格昂贵,质感上乘的灯具、地板砖才能做出效果来,你确定要这样做?”孟安荷笔在纸上停下,看着周砚确认道。

    周砚非常笃定的点头:“没错,除非重建,否则层高是无法更改的,我希望在几十年后,饭店重新装修,也不会因为层高太低而窘迫。”

    “行,非常有远见的想法。”孟安荷点头,在一楼层高标注写上了五米。

    周砚又道:“孟姐,能不能在重建的基础上,保留一点这栋老宅的建筑风格,比如这门楼能不能保留,让它和新建的房子融合在一起,多少沾点古建筑的光。”

    “你是担心将来这饭店被拆迁?”

    “您果然太懂了。”周砚点头。

    “你倒是挺有心眼子的。”孟安荷拿着稿纸出了大门,退到河堤边细细打量着这门楼。

    门楼以细青砖精心镶筑,与青瓦白墙的背景相映成趣,素净而雅致。

    飞檐雕饰繁复,门前立着两只石雕狮子滚绣球,对开的朱红大门,也显得颇为厚重。

    当年主人家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,用料扎实,历经百年岁月,依然十分稳固。

    孟安荷开口道:“那就把这门楼保留吧,整体色调就定为青瓦白墙,最终呈现的效果会比较优雅大气,和其他灯红酒绿的饭店、酒楼做出差异化来。到时候朝东大街这边可以开一道门,把转角铺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。”

    “好!就按这个调调来。”周砚点头表示认同,他也不喜欢那些灯红酒绿的饭店,比如满是霓虹灯的飞燕酒楼。

    好好的百年饭店,给人一种又洋又土的拧巴感。

    既然都到嘉州来开饭店了,投入重金,周砚必然是有些追求的。

    要是还开个炒菜馆,周二娃饭店就挺好的。
    第(2/3)页